担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主任以来,怎样为大学生创新做好服务成了李伟同志每天思考的问题;而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李伟同志的生命中已经成了一种惯性,像血液一样渗透到血肉中。对于李伟同志来说,很多感悟来自平常的服务工作和科研教学工作,“把本职工作做好,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态才是其中的根本,对待生活亦然。”李伟同志说话不紧不慢,透着沉稳笃实的力量。
把做好服务工作放在首位
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于2016年底成立,李伟同志也是2016年底从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岗位上履新到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。新单位承担着全校学生的工程训练教学任务和创新训练任务,有许多工作要理顺,还有不少业务要从零开始。他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,压力也很大。为了把新单位建设好,李伟同志放弃了一些科研业务,把做好服务工作放在首位。
刚到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,就与同事一起开始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——智创空间。2017年寒假里加班加点搞建设,智创空间在开学伊始就进行试运行,入驻和培育了3D打印实验室、物联网与大数据实验室、无人车与智能硬件实验室、创艺工坊、无人机实验室、机器人实验室等6个创新实验室,空间正式成员近500名,来自15个学院。2017年暑假里,李伟同志和他的同事放弃了一部分假期,联合孙越崎学院、计算机学院,在智创空间组织了为期两周的暑期创新训练夏令营,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,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。考虑到学生平时课程较多,没有集中的时间,李伟同志和他的同事们一年多来利用周末组织技术讲座和专家报告20余次,放弃了很多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。“放弃假期多做一些服务工作也是平常的事情,能够看到同学们参与到创新活动中,我们就心满意足了!”李伟同志说。
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大楼建设是学校重点工程,为把新中心建设好,李伟同志和他的同事们马不停蹄进行调研和方案论证。为了节约经费,费劲心思安排行程,有时候一出门就是近一周,就是想尽量少花路费多办事情。他和同事赴西安、成都、济南、南京、苏州等地的十余所高校,学习先进经验,咨询建设方案,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;同时与徐工、卡特彼勒、西门子、博世等企业进行深入交流,力图使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课程与行业接轨。“花了很多精力在管理服务上,科研业务受到影响是难免的,也要有一颗平常心去看待。”李伟同志说。
科研磨砺一颗“平常心”
“我时常告诫自己,要保持平常心,要认真对待科研,要能坐得住,找到突破点,就一定能够有回报。”李伟同志说,平常心是在科研中收获的体悟。
留学回国到机电学院工作,对李伟同志而言是一个挑战。他博士期间研究的是复杂系统故障诊断理论,属于控制工程与控制理论学科,与学院的特色方向有着比较大的区别。如果保持原有的研究方向,难免脱离周围环境。怎么办?经过短暂的考虑,李伟同志决定寻找结合点,尽快融入学院的研究,融入团队。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这结合点一找就是两三年,期间缺乏持续的深入研究,高水平成果出不来,李伟同志心里难免着急。除了夜以继日地开展科研外,他反复地自我暗示,“平常心,平常心”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14年,李伟同志成功地将研究方向转到了“多元大数据驱动的机电装备健康管理”,对于提高大型装备的有效性,尤其是提高机群式装备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。两年不到的短短时间里,李伟同志就在快速故障诊断、高精度模式识别等方面取得了突破,其中1篇论文成为工程学科Top 1% ESI高被引论文。
几年积累下来,李伟同志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,成为“矿山机电装备健康监测”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,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,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,并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,针对机电装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进行了研发。目前,李伟同志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,出版英文专著1部;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、国外专利3件;获2016年孙越崎青年科技奖、2015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(排名2)、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(排名4)、2013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(排名6)。
耕耘三尺讲台
在三尺讲台上耕耘,面对一群可爱的学生,对于李伟同志而言,这是一种幸福。李伟同志承担了“控制工程基础”本科课程,“现代测试技术”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。
在没走上讲台之前,李伟同志并不自信,他总担心自己不适合当老师。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当他走上讲台,发现自己非常享受讲台。李伟同志说,“我把我的学生们当成是朋友,能够给他们传授一些有用的东西,我感到很高兴。站在讲台上,总是能有说不完的话。”李伟同志注重课堂互动,喜欢学生提问题,也会引导他们提问题,在问答当中讲解知识的要点和难点。师生之间关系融洽、自由、和睦。“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,那就不可能有教育。”李伟同志对学生也很严格,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课或者逃课,李伟同志表示会很生气,也会很严肃地批评学生。
李伟同志目前还指导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多人。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,他注重因材施教,在科研课题任务的分配上会考虑研究生的兴趣爱好、知识基础、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,还要考虑他们的职业规划。李伟同志经常随时随地与学生展开讨论,也不局限在科研方面。“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学生到了我这里读研究生,我感觉责任很大,总是要考虑怎么能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。有几个学生陆续拿到国家奖学金,看到他们能够取得一点成绩,我就很高兴。只是自己有时候事情多,顾不上他们,心里有不少歉意。”李伟同志觉得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。
“总是感觉责任在肩,压力在肩。但是在工作中,不管是服务、科研还是教学,都还是要保持平常心,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。”这应该是李伟同志内心最真实的写照。
李伟,男,中共党员,教授,博士生导师,1981年10月生于江苏徐州,2009年参加工作,现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主任,同时在机电工程学院任教。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,为“矿山机电装备健康监测”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,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;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,出版英文专著1部;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、国外专利3件;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、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、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。